夢是織出來的,要在時間裡握緊夢想的每一絲線。夢是一種抵達,路得一步步踏實地走。那絲線、那步伐,可以在用心勤奮的工作裡找到織機與地圖。
【喜歡】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。【喜歡】很複雜,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,應該也不是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的感受。用【做】來改變不喜歡的感覺。在工作中,用專心來解決自己的害怕,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。如果不喜歡的事越少,自己與快樂就會更多。
【不喜歡】是我們面對人生問題時常用的一項理由;因為不喜歡,所以做不好;因為不喜歡,所以無法克服其中的掙扎與困難。
高興與答應下來是不同的,高興做一裝飾,看情形能做才做;如果是答應下來,就不能有任何的推諉說不做,只有把事情辦好。
要說凡事都有利可得是不可能的,不如說:萬事都可從中獲益。
每一份工作都一樣,包含著許多的細節與片段,都做好了才是一份【完整】的工作。為了要達成任務,於是我們分工、同時執行不同的工作。
跟時間相處不好的人,並不是忘了時間的存在,而是忘了下一個目標,下一件該做的事。
安排時間,其實就是為一件工作訂下時間限制。限制時間幫助我們專心,而專心擴大了能力,使我們摒除一切無關的分心之務,更充分利用了各種感官的爆發力量。
要慢才會穩,要穩才會快。對照於穩定的心情、穩定的動作,動作快卻不思考、或常常犯錯需要他人幫忙來挽救狀況的人,似乎才給了快與慢重新評估的機會。
如果父母享要檢視自己的成果,最有效的評量,是觀察孩子解決問題的態度與能力。在這種省視中,父母不只看到孩子,更看到自己。
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依賴,卻常會忘記獨立代表的是完整的經驗;而這種經驗,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找到不斷練習的機會。
真正自由的人可以駕馭心情與時間,好好停在應該結束的點上,繼續下一個預定的行程。希望從“停”這件基礎的生活功課,跟孩子好好一起學習自由的意義。
真正的自由,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控制自己。
在混亂裡重新找回重點,並且採取真正有效的行動。
眼淚並不是帶來新的能力,但他或許真的能沖走一些累積在心中的困倦與憂慮。哭是一個人最無助、最真誠的原貌,看到了自己無助的那一刻後,反而有了一種新的自省:我就只能這樣繼續下去嗎? 生活幽微中的遙遠之處忽然出現新的曙光,你知道自己無論如何得開步走,才能穿越那橫在心中的曲徑幽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