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書摘」沙灘上的療癒者

  • 「感受」是接觸自己的途徑,是了解自己的起始門也是接觸別人的起始門。人需要關係和連結,連結會產生能量循環,不只是單向的流動。
  • 與自己接觸和與他人接觸同等重要,常常與自己親近,與人接觸的能力亦會增加,如果沒接觸到自己的脆弱,或害怕去接觸,就無法接觸到案主的脆弱。
  • 害怕接觸別人,擔心別人承受不住,其實是自己害怕,別人並沒有我們想像的脆弱。
  • 當自我價值穩定時,會接近自己的中心點。這個中心點包括所有你看得到的、看不到的、接觸得到的、接觸不到的,都包括在一起。
  • 我們常常要接觸自己飄忽不定的中心點,找到中心點的存在,以己身的全人去接觸對方的全人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

覺察自己的內在心理歷程

1.我對自己的感覺怎麼樣?

2.我對你的感覺和想法怎麼樣?

3.我覺得你怎麼樣看我?

4.這個想法對我的影響怎麼樣?

5.我覺得我們的關係怎麼樣?

6.這個經驗走完,我對自己生活的聯想是什麼?

總結:經過這段生活聯想,我會對自己有新的鼓勵,想要柔軟一些,少些自我意識,多發問,多觀察情境,磨練內心的平衡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  • 事情發生就是發生了,對於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,就必須向命運低頭,並且向推動生命的力量鞠躬致謝—-海寧格(Hellinger)
  • 自己的覺察和探索、內在與外在世界的接觸,是沒有終止的過程。所以要了解自己和表達清楚自己,是一生的探索課題。
  • 人際關係的基本單位是兩人,如果變成三角關係,必然會有痛苦又麻煩。
  • 人與人之間若想建立有意義的親密關係,心口不一致常會發生破壞性結果。

生存姿態

  • 生存姿態源自一個低自我價值和人際不平衡的狀態。當我們遭遇到口語的或非口語的、感覺到的或推測的威脅時,為了保護自我價值,我們會選擇採用生存姿態來對抗威脅。
  • 這些生存姿態的背後,其實我們是在尋求得到他人的接納,同時隱藏著我們與人連結的渴望。
  • 生存姿態就像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壓抑之間的一個妥協過程。
  • 人的內在動力與外在環境條件的壓力要如何維持平衡?如何生存下去?這些就是我們從原生家庭看樣學樣所學習到的求生方式,所以叫做生存型態。
  • 逐漸地覺知自己常用的生存姿態,就會越能接觸自己、他人、及每個所處的處境脈絡。
  • 真實地對待自己,作一致性的表達,則在的平衡感、踏實感會與日俱增。有了這樣的覺知後,當自己有時候還是會用指責、討好、超理智等行為,這時也許已不再屬於生存型態的反應,而是個人的選擇和該擔當的行為了。

一致性

  • 一致性是一種與我們自己、與他人連接的方式。當我們決定心口一致地回應時,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贏,想控制別人或情況、想保護自己或忽略別人,而是親近自己,親近他人的連接方式。
  • 一致性的進階共有三個層次:與自己、與環境、與天地的連結。
  • 一個助人者只是呈現資源給案主,並不是要求他們接受我這個治療師。
  • 生命的過程若分為少年期、青年期、壯年期、晚年期,每個階段都有其特色,都要變化,都要與自己和好。在這樣的覺知下,專注地觀察,能夠與生命的不確定感和曖昧感覺共存。

 

  • 身體層次也有許多規則,規範著身體的發展,也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。身體要我們自己去滋潤和鍛鍊它,而不要用過渡使用菸酒或飲食、毒物、垃圾食品去傷害它。
  • 身體健康是必要,心智發展是需要,靈的修養是重要。—傅佩榮
  • 現代人都普遍重視和促進前兩者,但是身心之外的第三因素–靈性,才是決定快樂的因素。
  • 人不是活在道理裡面,而是活在自己的意義裡面。
  • 透過成熟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對話,釋放悲傷的能量;也可以跟過去的父母對話,達成和解,讓新的自我誕生。
  • 生氣常包裝著人的脆弱與渴望
  • 經驗學習法:參與–>投入–>表達聆聽–>省思咀嚼–>選擇–>整合–>參與
  • 自我價值是個人賦予自我本身的價值感,也是對自己的尊敬,無關呼他人的看法。
  • 低價值感者因對自身的低價值感,對任何回饋皆十分敏感而難以接受,覺得別人都認為他不好。
  • 低自尊者可能以過度追求完美來補償低自尊,或者讓自己變得脆弱、容易受傷害,那麼別人可能就比較會溫柔地對待自己。
  • 低自我價值感的經驗每個人都會有,只是健康的人不諱讓這種感受持續太久。
  • 案主的低自我價值感可以透過跟治療師接觸而重新恢復平衡,那是與人接觸很重要的一步。
  •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達到流動式的平衡,他就可能運用自己的資源和力量,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Facebook Comments